2025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作者:陈辉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13:06 点击数:1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控制科学的新兴交叉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系统方法等科学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高度契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一、专业教学及科研实力

本专业于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全国较早开办的专业,于2016年获批为广西特色本科专业 ,2022年成功通过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本专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基础,重点面向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智能计算等方向,以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为主体,构建专业技术培养框架,突出“校企合作-研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为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能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工程实施与管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拥有区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教学名师2名。

现有机器人实验中心、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依托广西图形图像重点实验室、云计算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计算机智能控制创新基地和嵌入式创新基地。目前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配备大量组装机器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约10余项,与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训练,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银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课题组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等多学科知识,主导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设计满足智能工厂需求的解决方案,在机器人、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实现系统集成与技术创新,跟踪工业大模型轻量化部署、多模态感知融合、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培养具备“智能算法设计→系统工程实现→产业场景创变”产业价值跃迁能力,适应新一代智能产业范式跃迁的π型人才。(注:π型人才是具备两个专业领域技能(两竖),同时拥有跨领域整合与通用能力(一横)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数计强基,AI铸核;软硬协同,智创未来

本专业以“数计强基,AI铸核;软硬协同,智创未来”为育人理念,构建“程序设计-算法设计-系统开发-工程实践-场景创变”五位一体技术能力,注重学生多模态感知智能科学前沿知识与技术,培养能主导分析-设计-开发-运维-创变智能产品全链的π型工程人才。

数计强基:夯实数学、计算机、电子、控制基础,筑牢程序设计与算法设计能力根基;

AI铸核:以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为核心,锻造智能系统开发能力;

软硬协同:通过机器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实现软硬件协同开发能力;

智创未来:依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级项目实战,培育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导论、最优化方法、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基础等。

五、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工作,或攻读控制方向或计算机方向的硕士。连续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IT企业工作,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地区IT行业具有良好声誉。



    上一篇: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8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金鸡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