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我院在慧谷2#311会议室召开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学院领导、全体教师参加。会上,学院教授苑立波作主题报告,围绕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学科队伍与学术影响四个维度,阐释了学科生态根基的构建路径,展示了学院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方面的特色布局与实践基础,并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理念的学科发展新范式,为学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冲击更高层级学科评价绘制了清晰路线。与会人员围绕学院学科生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日,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我校共有4支队伍晋级总决赛,参赛数量位居广西高校首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全国三等奖4项,创下我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我校获评“优秀组织奖”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公信力的研究生顶级赛事,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
近日,2025年“中石协·北石机械·宝石管业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在昆明理工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光电工程学院老师陈乐、张玉婷指导,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黄子涛、郁万艺、曾一凡、陈婷婷、廖帅文等研发的作品《面向零碳机场的航空地勤运载氢能驱动机器人系统设计》获全国二等奖,实现我校在该项赛事中零的突破。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围...
8月14日至17日,“兆易创新杯”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我校研究生队伍在本届竞赛中再创佳绩,刷新历史最佳纪录,从全国33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22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获奖总数较去年激增60%。其中,我院斩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及“光载信息”专项奖1项,助力我校在全国总决赛和华南赛区现场赛的队伍数量及获奖数量均创历史新...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公布首批广西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名单,由我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的专业型“广西概念验证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电技术)”成功入选,成为首批广西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单位。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基础,我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将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光纤传感、光纤通信、光纤生物医疗、太赫兹技术、光电精密检测、光电探测、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概念验证服务,促进创新...
【喜报】国奖再+2!我院学子在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
近日,由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结果公布,我院学子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创下我院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此次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和光电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赛前,学院实验中心和学工系统有序推进备赛工作,赛前积极组织学生报名。组建了指导团队开展了系统的培训工作,开放本科教学实验室场地和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指导教...
近日,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在大连落幕,我院由童宣科、叶松老师指导,胡文晠、董丛林、庞旭桂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凭借其出色的创新设计、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稳定的临场发挥,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勇夺大赛智能物流搬运赛项全国一等奖!该项赛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起的三大赛事之一,属于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也是列入教育部评审评估和竞赛清单的重要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该赛事以推动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
近日,我院联合上海大学在AgInS2@CdS异质结光催化还原晶化促进海水提铀机制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以“Fabric-Based Dot-in-Caged AgInS2@CdS Heterojunction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Uranium Extraction via Reductive Crystallization”为题发表于材料类Top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9,中科院分区1区),文章DOI: 10.1002/adfm.202513087。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小...
8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决赛在浙江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光电工程学院的 4 支代表队:耄耋绿波队(队员:李明洪、侯保冀、韦顺一;指导老师:陈辉金、甘永莹)、光电未来队(队员:袁永煜、郭广城、易茂宝;指导老师:梁秋裕、童宣科)、索博车队(队员:张圳豪、李伟豪、黄之权 ;指导老师:韦柳夏、童宣科)、目见得胜队(队员:刘沐源、林健忠、黎德圣;指导老师:甘永莹、梁秋裕)表现突出,首次闯入实物赛道总...
为适应光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满足本科生面向产业的核心技能提升需求,学院用学科平台科研设备弥补本科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缺口,开设了“1团队1技能”微课程教学模式。依托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授课,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光纤传感器智能化设计》、《光纤器件制备技术》、《拉曼生化传感硬件和软件开发及应用》、《光时域反射仪设计与应用》、《微纳加工技术》等五门微课程,构建了“学研用”人才培养闭环。这种短周期、高强度、聚焦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