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21年,作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普通二级学院,立足于信息光电物理国际发展前沿、面向光电信息技术国家重大需求,“理工交融、产学结合的国内一流光电信息物理工程学院”作为建设目标。目前学院已经建立4+1研究中心(即光子技术研究中心、太赫兹光子中心、精密光电检测与遥感中心、海洋信息和新能源中心、光电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紧密围绕物理、材料、生物、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未来,学院将努力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创新研究型学院。

 

学院院训   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励学利民卓越致新

 

学院规模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5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58.62%,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1.03%,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人,省部级人才称号8广西人才小高地团队1个,自治区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在校生近千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60余人,博士研究生38人。

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视觉工程2025年新增设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广西唯一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博士授权点(光电子技术学科方向),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学科方向)、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教学平台自治区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平台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科学研究  近五年,学院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项目近70余项,纵向项目总经费超亿万元,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2016年,广西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建设,2018年自治区科技厅正式批准成为广西重点实验室,2022年获批广西光网络与光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2025年光电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入选首批广西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单位此外,学院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参与承担了“广西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东盟信息产业研究院”、“中电集团桂林光电信息产业园”、“桂林花江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广西人工智能学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重大建设任务。

人才培养  二十余年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暨实习实践基地、广西区级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20余个,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青年技术骨干,向华为、深圳安思疆科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荷兰昕诺飞、Molex Oplink等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100多名毕业生在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造学习。此外,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实行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术研究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致新班”制,实行“创新牵引,项目驱动”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本硕博学生参与国家级、区级大创项目近100项,获得科教协同项目200余项,研究生创新项目100余项,促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在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100余项,其中,学生团队分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等佳绩。学院本科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毕业生就业分布在激光器、光通信器件、太阳能电池、光纤通信网络、光学成像与显示、微纳器件、光电探测、光纤传感等领域,深受珠三角、北部湾地区用人单位青睐。学院还与大族激光、中电集团第34所、武汉长飞御微半导体等国内或地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家、地区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未来,学院将继续践行OBE理念,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和产业技术孵化平台,探索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力打造创新教育、科研和产业孵化体系,构建新型产教融合生态链。同时,学院将瞄准光电信息研究的国际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流研究成果,锻造光学工程研发领域的高水平科学家和引领企业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逐渐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在国内外有相当竞争能力的教师队伍,实现学科在国内、国际上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服务于国家及广西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数据更新时间:2025年9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