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专业概况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新兴交叉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系统方法等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高度契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全国较早开办的专业,于2016年获批为广西特色本科专业 ,2022年成功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本专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基础,重点面向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智能计算等方向,以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无人驾驶,无人机)、AI大模型、计算机视觉等为主体,构建专业技术培养框架,突出“校企合作-研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工程视野等能力。为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能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工程实施与管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拥有区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教学名师2名。

现有机器人实验中心、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依托广西图形图像重点实验室、云计算技术中心、广西元宇宙应用场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计算机智能控制创新基地和嵌入式创新基地。目前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00多平方米,配备大量组装机器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近年来,教研室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行业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与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二、培养目标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构建“计算思维能力”“AI算法设计能力”“智能系统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智能算法”+“智能系统开发”的培养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及时跟踪智能科学前沿知识与技术,培养具有数学、计算机、电子、控制基础知识,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智能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新型智能工厂和企业进行各种智能化产品及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的需求。

四、专业核心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导论、信号与系统分析、最优化方法、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技术基础、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实验、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逻辑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机器人综合课程设计、智能信息处理设计、软硬件基础课程设计、智能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学术科研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训练,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银奖。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课题组的有利条件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学术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工作,或攻读控制方向或计算机方向的硕士。

连续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资、合资及国内著名IT企业工作,在珠江三角、长江三角地区IT行业有良好声誉。

八、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标准修业期限:四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