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线,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针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和心理、恋爱,诸问题,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研究和探讨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落实高校德育内容,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解决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面临的任务。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关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和具体落实,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直接承担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专门为一年级大学生开设的,知识综合性强,学科渗透性和交叉性比较明显,但又有相对独立研究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中国的历史和
现状,掌握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才。促使大学生从该课程所包容的理论与知识中吸取有益的精神养料,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加强自我修养。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电化教学、读书研讨和社会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4学时
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的人才观;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学生活及特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做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为现代化而努力学 习;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3.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4学时)〖HT〗〖WT-〗
交往是人生的需要。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珍惜大学友谊对于刚刚涉世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搞好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即将进入婚育年龄,引导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文明的恋爱方式,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4.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2学时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的本质自私论。理解人生目的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涵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确立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人生态度。
5.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学时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生价值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环节。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
6.弘扬社会主义道德(2学时
社会主义道德是新型的道德体系,把握为人民服务道德的内涵,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7.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时道德品质及其形成与发展;努力实践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8.做坚定的爱国者(2学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坚定的爱国者。
9.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2学时
理想和信念的涵义特征和类型。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四、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时间自主安排)
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人际交往与心理调适实践(时间自主安排)
实践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五、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
教学重点:适应,人际交往与心理素质,人生观与世界观,社会责任与道德品质和自我发展的和谐。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的吸引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突出重点,讲透原理,理论结合实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形象生动的进行教学,并把理论教学和对学生成长成材的关注机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