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情况与建设水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建于2004年,是广西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双万计划”,2021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培养目标鲜明,教学体系完整,人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专业。本专业立足“科技+文化+艺术”交叉学科体系,聚焦数字时代设计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涵盖广告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出版物设计的多元课程群,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2016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省部级数字媒体优势特色专业群。2017年,“设计创新 文化传承——广西民族艺术资源与设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及实践”成果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等次评定二等奖。2020年,《地域文化考察》课程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 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二维构成》课程入选广西自治区级思政课程建设以及广西自治区级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智能包装创意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 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入选广西自治区级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评级中,本专业进入 B+ 等级行列。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及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适应创新时代需求,具备专业视觉表现,设计创新和文化整合能力,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传播机构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策划、研究和管理工作,能适应区域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五年后,毕业生能够成长成设计领域、文化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达到:
1、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系统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能综合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有意愿及能力服务社会。
2、能够综合运用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具有专业审美造型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能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实践中。
3、针对设计领域的复杂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备满足设计实践、文化传承所需的知识体系,能够进行设计研究,具有将现代设计思维与文化、科技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可以在团队项目中承担管理与组织的工作。
5、在跨文化和多学科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对行业发展有前瞻性,能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完成设计工作,并在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性。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信息图形可视化设计、绘本插画设计、商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基础、海报设计、书籍设计、新民艺视觉设计、动态影像传播、数字媒体视觉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策划与设计等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地域文化考察、摄影及摄像实验、基础模型制作实践、计算机二维辅助设计实验、虚拟仿真设计实验、非遗文化与创新设计实践、境内设计考察、境外设计调研、社会服务实践、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师资队伍及科研情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正教授4人,副教授3人,高级职称占比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博士占比40%;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教师8人,占比60%,双师型教师8人。近年来,省部级一流本科业建设点负责人吕屏教授获得《地域文化考察》一流课程建设、宋冬慧教授获得《智能包装创意设计》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以及《二维设计》省级思政课程建设;本专业教师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13项立项;出版高质量教材3本,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60余项;并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比赛中获得50多项荣誉;搭建阿里云计算、北京即时科技、广西师大出版社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超过100余次,各类科研项目到位经费累计超过 500 万元。

工作室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深度融合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构建数字技术赋能设计创新的特色育人体系,打造进阶式培养架构:
拔尖创新层:设立拔尖人才工作室,实行导师组定制化培养,主攻乡村振兴设计、民族文化创新设计、数字品牌传播等前沿领域;
产教融合层:联动4个平行工作室,通过“艺术素养+数字技术+商业传播”三维能力塑造,强化学生创意表达与项目实战能力。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情况
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 余篇。学生获得外观设计、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 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6余项、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 余项。学生设计成果在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NCDA、中国好创意、未来设计师等专业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 1000 余项。
毕业生就业去向
学术深造:历届毕业生前往暨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职业发展:毕业生就业以数字创意领域、文化传媒机构为主,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以珠三角设计产业带、北部湾经济区为主要人才输送区域,迄今已为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输送逾千名毕业生,持续赋能区域经济与文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