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心理辅导>正文

疫“心”宜医,构筑抗疫“心”力量|带你走出“宅”情绪的烦恼①

2023年03月24日 作者:

如何安抚疫情期间产生的恐慌情绪?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和蔓延的这段时间里,人们每天都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往往会依据各自不同的经验,对其做出认知评价,并可能会由此引发恐慌情绪。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不得不采取居家的方式进行疫情防控时,这种恐慌的情绪很容易在家庭中蔓延,甚至导致家庭的冲突事件发生。因此,积极采取措施,安抚自己和家人的恐慌情绪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积极采取措施,安抚自己和家人的恐慌情绪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居家期间,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关注信息渠道来源,避免消极信息侵扰。引导家人确定一些权威、科学、客观的信息来源,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避免一些非权威渠道,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些非权威平台传播的消极信息。

第二,客观理性认知评价,避免消极演绎推理。引导家人用辩证的视角,客观认识所接触到的信息,及其可能反映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避免由绝对化、片面性的消极演绎推理,而产生错误的消极预期结果,从而导致消极恐慌情绪。

第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避免生活混乱无序。疫情面前,即使是在家庭中,也要有担当意识,要做到以身作则,积极扮演和发挥主心骨、榜样的作用,合理安排自己及家人的时间和生活,避免在各种信息的困扰下茫然无措,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挑选出几个多数人较为关心的问题,为大家提供缓解疫情中的焦虑情绪,调整心态。


问:总是忍不住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这儿不舒服那儿也不舒服,恨不能让家人一天测好多次体温,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忍不住与肺炎联系起来怎么办?

答:胡思乱想的诱发原因通常与人们的注意力和情绪有关,我们在疫情期间产生的胡思乱想很大程度上是信息过载造成的心理压力超负荷导致的。首先,我们需要对自身情绪和认知保持觉察,科学认识新冠肺炎,认真听取并采纳专家的建议,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之外,我们应该学会对疫情及时关注,明确疫情动向,理性关注,因为很多时候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是一些无用的网络谣言,因此我们需要分辨真实数据和事例,抵制外界杂音,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情绪波动;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适当的平衡点,可以进行一些让自己投入的活动(例如看书、运动等),从而来提升自己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问:本来计划好好利用这段难得出门的时间,但是又缺乏执行计划的动力,回过头来又觉得荒废时间,很有负罪感,能教我增强自律的方法吗?

答:目前,疫情防控需要居民尽量做到少出门、不聚会,这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的方式。但一些人由于长时间待在室内,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白天没精神动力等情况,这其实主要是生活方式忽然改变所带来的不适。因此需要尽快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应现在的情况。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一、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二、转移注意力。钻研一件事情,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三、进行一项锻炼。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运动的过程中也能排解心中焦虑的情绪。

问:看到网络发帖,因为有人无法及时就医,自己也产生绝望、愤怒情绪,如何克服?

答:首先,要客观详实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在获取相关信息时,多关注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并且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获取的信息,对治疗保持乐观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若发现情绪出现较大波动,要采取一定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调整。可以在条件允许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活动;将脑中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或向他人倾诉;再次,通过电话和网络适度与亲友保持联系,从而获取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增进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正视自身发生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负性的反应自然会渐渐消退。



图文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jybxwb)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