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电要闻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文章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机电工程学院: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着力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7时44分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兰文、院长唐荣江谈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着力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着力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兰文、院长唐荣江


一、战略锚定:以学科布局对接国家发展需求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机电工程学院精准对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确立了“瞄准学术前沿,建设一流学科,培育创新人才”的学科目标,突出“深化与区域产业融合,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的学科定位,聚焦“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同频共振。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以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核心,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学科交叉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三融”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学院基于学科优势特色,优化专业布局,确立“车辆工程先行试点、电子封装与智能制造稳步推进、其余专业全面铺开”的实施路径,通过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分层分类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与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实践:构建多维协同的育人体系

(一)能力导向:打造阶梯式实践培养链条

学院构建了“大一专业认知-大二技术感知-大三实践提升-大四协同创新”的四阶培养路径,通过课程重构、模式创新与平台升级,将传统生产实习升级为8学分的《综合实践项目》,形成“分赛道-全过程-深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大幅精简理论授课内容与验证性实验比重,将企业真实案例、生产标准与竞赛核心技术全面融入低年级基础课程;利用小学期开展校企协同实训,夯实大三专项能力提升基础,实现实践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二)产教融合:搭建真实场景实践平台

学院深度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围绕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与“113工程”,以南宁电子信息、柳州新能源汽车、桂林工程机械三大产业集群为核心服务方向,助力广西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与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与广西汽车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教育中心与联合实验室,探索“教室车间一体、教师师傅协同”的生产型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推行“半年期产业实践”项目,依托校企双向选择机制,完成学生生产实习实践工作。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大纲,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研发项目,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零部件设计、工艺优化等实战任务,同步推进毕业设计开题。近期已选拔20 余名大四学生赴广西汽车集团开展“真题真做”毕业设计,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实现“实习—毕业设计 —就业”一体化衔接,为区域产业输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人才提供样本支撑。

(三)赛教融通:以高水平竞赛激活学习效能

学院建立竞赛指导团队动态激励机制,优化实训场地配置,引入遨博智能等企业资源,将RoboMaster、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核心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投入 20 余万元专项经费,系统重构《新生项目式创新课》等实践课程,帮助大一学生提前感知专业内涵。通过双向选择机制,选拔低年级学生加入竞赛团队,参与高水平赛事。

坚持以企业命题为导向,优先支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方案设计、原型开发、竞赛验证等环节,完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流程。实施竞赛成果学分置换制度,获奖成果可替代课程设计及任选课学分,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形成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能”的良性循环。

(四)科教融汇:培育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学院依托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围绕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遴选学生自大二起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技术开发等课题,践行“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出成果”的培养理念。与优必选科技、天马微电子等单位共建科研平台,推行“一生一导师、一生一课题”的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指导经费补贴机制。

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建模等核心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实行学分认定制度,论文、专利等可替代课程设计及选修学分。鼓励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延续毕业设计,强化问题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考研深造奠定基础。

(五)师资支撑:打造“双师型”育人队伍学院遵循“引育并举、以本为本、动态激励”原则,构建适应新工科培养的师资队伍。柔性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结对帮扶、企业挂职、博士后研修等方式提升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建立“教学质量+科研贡献+社会服务”三维考核体系,将教学竞赛、产教课程建设、竞赛指导等纳入聘岗任务与绩效分配;设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通过学生评学、系部评价等方式激励一线教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区域产业服务能力提升。

三、未来展望:构建特色鲜明的育人新范式

(一)东盟导向:服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学院在与歌尔股份、越南河内工业大学“校企校“合作基础上,锚定面向东盟的国际办学方向,培育具备数理基础、工程能力、跨文化素养与国际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系统完善语言提升、文化浸润、企业文化融合与人工智能素养四大教学模块,依托中外学生双向流动机制建设东盟实习基地,助力学生积累国际工作经验,为中资企业东盟布局提供人才支撑。

(二)AI 赋能:打造智造教育创新引擎学院将聚焦“人工智能+制造”核心方向,以智慧课程建设为抓手,组建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等课程群团队,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智能产线数字孪生实战”等前沿模块。深化产教融合,引进企业资源打造“AI 课程工厂”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助教与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持续迭代。

学院坚持“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国际特色”三位一体推进策略,以阶梯式实践培养为核心抓手,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师资支撑,以东盟特色为战略延伸,以智慧课程为创新引擎,全力实现“培养引领东盟智能精密制造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制造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