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金标、院长王涛,围绕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分享学院的探索与思考。
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金标、院长王涛
学校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了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当前,在交通强国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交通运输等行业正迈入以数智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然而,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面临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产业发展、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等问题,难以契合以“能力产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已开展的工作
近年来,由于建筑和基础设施行业规模的萎缩,学院专业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为更好面向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就业市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学院在2025年小学期对各专业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推动从零散式、无组织的实习模式向“有组织的实习”转变,强化实习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学习锻炼。
(一)搭建协同平台,实现岗位供需动态匹配
学院牵头成立产教融合平台,整合交通运输等行业资源,形成稳定的合作共同体。通过专业教师收集并及时将合作单位的实习岗位需求、未来用人计划等信息精准推送至学院各专业,使各专业能据此灵活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实现实习计划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通过上述举措,学院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合作”到“主动引导融合”的转变,基本保证实习周期在2-6个月,实习安排更加精准高效,解决了以往“实习难、对口难”的问题。目前已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合作基地37家,提供实习岗位156个,2022级学生参与2-3个月的产教融合实习比例达到52.3%,部分学生已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或达成就业意向。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发展共同体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产教融合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学院依托与广西交投共建的“交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等平台,持续汇聚企业真实技术难题、研发项目以及学院的科研前沿课题,形成“项目资源池”,由专业教师通过研发课题合作带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习。本年度该实验室已完成项目资源库建设12项,学生的创新训练课题来源更加贴近实际、立足前沿,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显著增强。
(三)优化教学组织,完善教学评价
学院制定了生产实习改革方案,通过调整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课程时间安排,同时利用小学期+暑假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开展2-4个月的在岗实习。对于部分需要更长时间实习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课程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学习智慧课堂完成线上学习和课程任务,从而有更充分的时间开展产教融合实习。目前有13人申请免修课堂教学过程,仍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推动产教科协同形成发展闭环
从学院产教融合实施情况来看,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企业参与融合需要投入资金、人力,短期收益不明显。下一步,学院将以北投、交投、北部湾港、平陆运河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需求,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循环体系,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推动合作企业将“订单式”培养纳入发展规划,制定长期人才培养战略,与学院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深化培养方案改革
在学校下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推动部分专业按照产业学院标准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共同开发产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能力矩阵,实现培养方案从“教学逻辑”向“产业逻辑”的转变,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彰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近期,通过优化课程安排,将多元化教育课程集中安排到大四上学期,利用小学期、暑假时间和大四上学期开展为期20周的产教融合实践,并通过实践成果对多元化教育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三)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学分认定
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打通学分认定壁垒,在产教融合学生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全面改革,形成更加适应产教融合的学分认定制度。将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科研课题、科技大赛成绩、创新创业孵化等按照实质等效原则兑换相应通识选修课、多元化教育、实践教学课程学分,避免学生重复学习、重复实践,将更多时间精力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认可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技术报告、研究报告、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高水平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四)创新教师综合评价机制
畅通校企双向流动渠道,建立教师到企业践习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锻炼,新入职教师第一年无学校工作量考核,均需依托南宁研究院在企业完成一年的一线科研工作。学生在产教融合实习阶段,专业教师应全程参与培养。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明确双方的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及保障措施。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校企合作的参与深度、产学资源的互转能力、项目课程的开发等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方面。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