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高端装备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我校学子斩获1项特等奖、1项三等奖以及4项优胜奖。其中,项目《基于高精度容栅传感器的智能关节臂坐标测量系统开发与应用》(团队成员:陈文平、银信岳、曾欣羽、王婧熙,指导教师:李国志、刘振丙、刘锦玲)以特等奖第一名荣获“擂主”称号,这也是我校首次在该擂台赛中获此殊荣。该项目针对现有关节臂测量技术方案存在的使用成本高昂、操作调试复杂等问题,开发了使用高精度容栅传感器的测量关节臂,实现了轻质、便携、智能化关节臂的高效率三坐标测量,在自主原创、测量规范、智能快捷等方面满足命题企业榜题要求,为企业解决汽车制造行业领域的智能测量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项目负责人陈文平表示,从最初围绕赛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设计,到实验室反复实验,再到企业实际场景测试,直至站上擂台赛的舞台,这段参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创赛事的魅力,也给予了我一次全方位淬炼自我、补齐短板的宝贵机会。通过参赛,我的团队协作能力、编程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也有效培养了我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到科研科创活动和企业实训实习中,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指导老师李国志表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团队的同学们深入调研关节臂测量系统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与行业前沿动态。他们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明确了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方向,并围绕赛题要求的各项指标开展了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在钻研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勇于探索,通过查阅文献、虚心求教和反复实验逐步攻克难关,注重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以不怕吃苦、积极客观、勇于挑战自我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竞赛指导和学生参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踏实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会逐渐增强。正是凭借着团队成员们的执着和努力,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
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种业科技等领域发布榜题。其中,高端装备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榜题共吸引了来自全国500余所高校的2500余支团队参赛,经过“擂台对决”,最终,48支队伍获得“擂主”称号。
我校高度重视比赛组织工作。自2024年12月起,校团委成立专项工作组,系统推进备赛工作。通过深入走访学院、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详细解读相关政策以及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激发师生参赛热情。学校还邀请了校内外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团队组建、选题指导、申报书撰写以及路演答辩等,为各学院及参赛队伍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与支持。

颁奖仪式现场
获奖情况汇总表,如下: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获奖情况 | ||||||
| 序号 | 学院名称 | 参赛领域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奖 | 参赛学生 | 指导老师 |
| 1 | 人工智能学院 | 高端装备领域 | 基于高精度容栅传感器的智能关节臂坐标测量系统开发与应用 | 特等奖(擂主) | 陈文平、银信岳、曾欣羽、王婧熙 | 李国志、刘振丙、刘锦玲 |
| 2 | 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领域 | 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助力全栈自主AI | 三等奖 | 徐毅、潘伟羽 | 林承德 |
| 3 |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 人工智能领域 | 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助力全栈自主AI | 优胜奖 | 韦东玲、李博雅、闭国欣 | 吕光瑞 |
| 4 | 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领域 | 基于华为AI技术的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 | 优胜奖 | 马子航、陈德鹏、王佳毅、贾皓楠、谢馨仪、黄潇涵、龚雪竹、郑桂达 | 李玉洁、谭本英、覃阳 |
| 5 |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 人工智能领域 | 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助力全栈自主AI | 优胜奖 | 赵加乐、王永康、梁永、丁晓武 | 江泽涛 |
| 6 | 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领域 | 联通智汇:一个“理解并执行”的新一代AI助手 | 优胜奖 | 何和东、滕寿淦、吴健鹏、杨铭哲、任杰、任贝贝、 杨乐、王子文、 杨静怡 | 丁数学、谭本英、李玉洁 |
(供稿:校团委 傅旭东、田杰 审稿:融媒体中心 邹辉 俸燕珍 冼欣宜)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