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机电工程学院、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华侨研究员将于2025年3月5日来校作学术报告,欢迎全校师生踊跃参加。报告具体安排如下:
报告主题:仿生学在寒武纪奥斯坦型(Orsten-type)化石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报告人:张华侨研究员
时间:2025年3月5日(星期三)9:00
地点:花江校区机电大楼10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张华侨,男,1982年10月出生,四川乐山人,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华南寒武纪的奥斯坦型化石。以一作和/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比如Natur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Palaeontology、Precambrian Research和Science Bulletin。
报告简介:传统仿生对象多是人们熟知的动物、植物,对于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来说,关注范围相对狭小,模仿古生物特征的设计并将古生物启发在工程领域应用称为古生物仿生设计。奥斯坦型(Orsten-type)化石是指三维磷酸盐化保存的、具软躯体的微体蜕皮动物化石,分布在寒武系幸运阶到奥陶系特马豆克阶的碳酸盐岩中。与保存二维宏体化石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如澄江生物群)不同,奥斯坦型化石库只保存微体动物,尺寸在毫米级和亚毫米级,能够保存胚胎和幼虫,还能保存同一个物种的不同的发育阶段,化石标本是三维立体的,栩栩如生。着眼于35亿年的生物进化史,以古生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古生物研究技术,在仿生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