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为互联网非涉密平台 严禁处理、传输国家秘密

桂北红色教育类

【作者:学校管理员】 【来源: 】 【浏览:121次 】 【发布时间:2023-04-27】

(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全州)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觉山铺,国家在广西全州县当年红军战斗的觉山铺建了一系列的纪念设施,这是对在这一带牺牲的成千上万红军将士的英灵的告慰。觉山铺阻击战旧址2016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旧址已被列为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为了纪念1934年湘江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场阻击战——觉山铺阻击战而修建湘江战役纪念园,主要包括纪念馆、觉山阻击战纪念碑、纪念广场、雕塑群像、烈士陵园、湘江战役模拟沙盘等红色景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目前是长征精神教育传承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训基地,国家4A级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区。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宗旨,把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生态教学与沉浸式教学有机结合,持续开发湘江战役精品课程。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侧重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二)湘江战役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

19341125日,红军总部发布分四部突破湘江防线的命令。红军便设防于鲁板桥、觉(脚)山铺之间,阻击湘军西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湘江战役打响。觉(脚)山铺是敌人湘江的咽喉要地。觉(脚)山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等2000余名红军烈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该战是湘江战役中最大、最悲壮的阻击战。凤凰嘴渡口为红军突破湘江最为惨烈的渡口。红八军团为掩护红九军团顺利渡过湘江,八军团一部在杨梅山伏击追敌桂军,在激战的同时,大部红军开始在凤凰嘴渡口下游董家堰水坝抢渡湘江。此时红军头上有敌机疯狂轰炸,后遭追兵用枪疯狂地扫射,正在抢渡的红军将士在江中伤亡惨重。据李德回忆,红八军团渡江前11000人,渡江后仅仅剩下1200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反映了当时红军抢渡湘江的悲壮场面。觉山阻击战的惨烈代价让红军将士觉醒,认识到之前的战略错误,开始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脚山因此更名为觉山。

  



(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兴安)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南一公里处的狮子山,占地120建筑面积639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3560平方米。碑园由大型群雕、纪念碑主碑和纪念馆三部分组成;外观造型为红军八角帽,以红色为主调,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凝重的历史感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以突出红军长征精神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培训,侧重对广大党员开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现场教育培训。该基地被确定为“自治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9976月,中宣部将碑园列为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碑园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四)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纪念园位于桂林市灌阳县灌阳县新圩乡,以新圩阻击战一系列遗址旧址为依托,以酒海井烈士纪念碑园为核心,包括下立湾战地救护所、杨柳井红五师指挥所、枫树脚新圩阻击战陈列馆、排埠江教育基地等红色景点,不仅见证了中央红军长征过灌阳的历史,更为灌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2006年酒海井、战地救护所、红五师指挥所和枫树脚主战场等1743个单体被列入湘江战役旧址系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园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侧重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体验式教学。

  



(五)红五师下立湾战地救护所

新圩阻击战战地救护所为砖木结构小青瓦房,外墙饰精美的蜈蚣墙体,座北朝南,通面宽11.34米,通进深18.68米,总面积230平方米。被红军临时征用为战地救护所的原蒋氏宗祠,建筑工艺考究,保存完整,门前还遗留清朝时期文物古迹门当一对,李天佑的红五师在灌阳新圩阻击战场中,从战场火线背下来的伤员就在这个下立湾临时战地救护所进行抢救。这里原来是下立湾的蒋氏宗祠大院,新圩阻击战时从前线背下来的红军重伤员就在这里进行包扎和抢救。193411月底为保证中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顺利通过灌阳,抢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军团红五师奉命在新圩布防,阻击从灌阳县城而来的国民党桂系部队,打响了新圩阻击战。为救护伤员,在新圩镇下立湾屯设立了红军战地救护所,当地老百姓自发给红军临时救护所做饭、送饭,抬运伤员并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很多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在此得到了救治。由于战务十分紧急,红五师按军团电令将阵地交给红六师十八团守后,迅速赶往界首驰援光华铺,救护所里有一百多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抓获后扔进酒海井里,全部壮烈牺牲。20065月,灌阳新圩阻击战下立湾战地救护所遗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灌阳县对下立湾红军救护所旧址进行修缮。



(六)杨柳井红五师指挥所

红五师指挥所旧址,位于灌阳县新圩镇龙桥村委杨柳井屯,省道全沙公路边,南距灌阳县城约7千米。原为该村黄姓村民住宅,为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分南北两屋,总面积约130平方米。19341127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部奉命率两个团赶到新圩地域阻击国民党桂军北上侧击中央红军,确保红军抢渡湘江通道左翼安全,将师指挥所设于此,并在屋后山上设置瞭望所。1129日,因战事变化,师指挥所后移。20065月,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七)新圩阻击战陈列馆

新圩阻击战陈列馆位于灌阳新圩阻击战主战场前沿阵地枫树脚,该馆主建筑造型为五角星建筑,由四个底部宽度12米的五星向中间靠拢组成,内部结构分三层加基座共四层,高23米,顶层为观光台,基座一层为展厅。展厅将新圩阻击战革命历史及文物红军三次过灌阳”“新圩阻击战”“悲壮34”“鱼水情深”“精神永存等五大板块展示。陈列馆左边是高3.5米,宽4.5米花岗岩主题雕塑,雕塑由六位红军将士不怕牺牲、骁勇善战形象组成,正面有迟浩田将军的题词——新圩阻击战。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第一仗。1934年冬,为了确保中央纵队及后续部队安全渡过湘江,数千红军将士在灌阳新圩一带浴血阻击敌军,守住了前往湘江的第一道生命线。在这场战役中,红三军团五师师长李天佑临危受命,率领部队接受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的钢铁命令,在敌众我寡、弹药不足,战士们在炼狱般的战场苦苦坚守,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敢的自我牺牲,完成了阻击任务。

  





(八)灌阳县烈士陵园

灌阳县烈士陵园灌阳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5亩,修建于解放初期,是灌阳县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县级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灌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时期等历次革命运动中,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壮烈牺牲,留下了光辉业绩。特别是红军三次经过灌阳,数千红军英烈长眠在灌阳这块土地上。据调查统计,烈士纪念碑共收录革命烈士1553名,其中红军烈士1406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名,抗日战争时期6名,解放战争时期92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7名,这些革命先烈永远值得尊重和怀念。

  




(九)红三军团指挥部

红三军团指挥部该址位于灌阳县水车乡滨家桥村,为该村远岗公字九如的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上下两座,内设天井和厢房,砖木结构,饰小青瓦并配有勾头瓦当,外墙饰马头墙,前门外八字形装饰,两边墙体均书写九如堂三字,座北朝南,总面积289.9平方米,现保存完整。193411月红三军团由湖南经雷口关到水车,经先头部队侦察,把当时村最大的九如堂,选为指挥部,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此坐阵指挥。20065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灌阳红军亭

红军亭红军亭位于文市镇政府旁的灌江两岸,始建于清代,是红军长征过灌阳时在文市镇抢渡灌江的渡江点和战斗地点,该亭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盖小青瓦,为木石结构,亭高5.2米,宽3.4米,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20065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龙胜红军岩

红军岩位于距龙胜温泉核心区4公里的白面红瑶寨下面,形状像巨龙伸出的舌头。如今,白面红瑶寨已成为龙胜瑶族民俗风情旅游村,龙舌岩和屹立在它一侧的红军纪念亭成为白面瑶寨的门户。红军岩(光明岩),原名龙舌岩,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北白面瑶寨下,浔江东岸,为一从坡土中斜伸出如龙舌的巨石,下是龙胜至温泉公路,东南北梯田环抱,面积363平方米。光明岩(红军岩),1934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冲破沿岸第四道线,翻越山界于104日分三路向龙胜进发。第三路红三军团途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龙舌岩处,深入瑶寨与瑶民余凤生等足膝谈心,了解少数民族疾苦和当年瑶胞-史实,且赠予《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一书,同时通过他们请曾参加桂北瑶民起义幸存的小头领至此岩座谈,向到会瑶民致以亲切慰问,为求全民解放指明出路,鼓励继续斗争,并于岩壁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的标语,落款红三军197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县府拨专款在此修纪念亭,取名为红军亭,列为县重点文物。这里是著名游览胜地龙胜温泉的必经之地,红军岩自然成了游客驻足的地方,且游客络绎不绝。从此,红军岩远近闻名,成了红瑶文化的旅游胜地。

  



(十二)资源县党员群众初心教育馆

资源县党员群众初心教育馆由长征知识长廊、油榨坪公堂和初心教育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图片和史实复刻红军长征过资源的光辉历史,呈现十八大以来共和国的伟大成就,反映资源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十三)龙胜县万人界长征体验区

龙胜县万人界长征体验区由长征驿站、红色讲堂、红军营房、红军食堂、生态农产品展销中心、湘江战役红军烈士墓葬保护点、民俗展示体验中心、红色体验区、民族村寨等组成,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文旅结合的模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红色文化深度体验和红色研学活动。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十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路莫村物资转运站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路莫村物资转运站依托电台室、救亡室等历史旧址进行展陈,以主题课程、参观体验、情景演绎等形式安排课程,精心打造信仰主题课程体系,设计秘密转运无声发报等特色课程套餐,通过课堂学习、观看影片、参观旧址、沉浸体验等形式,让各领域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十五)金石红军堂

金石红军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金石文家洞村祠堂,中央红军第一纵队于1934125日翻越老山界后,红三军团由千家寺以南绕过老山界进至金石乡文家洞一带,彭德怀的临时军团指挥所就设在文家洞村的祠堂内,两天后翻越了竹林界。红军堂占地面积484平方米,保护面积512平方米。红军堂旁边有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堂内存有1934年朱德、彭德怀率领红军翻越才喜界、竹林界时用过的遗物。红军桥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桂林红色旅游好地方。

  


(十六)千家寺红军标语楼

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是湘江战役当中留存标语最多的一栋楼,是一座建筑面积250多平方米,悬山顶,青砖、灰瓦、白墙的两层楼房。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两纵队突破湘江封锁线后经过华江,在此地书写了一批红军标语。这些标语一直到1988年冬才被人们发现并加以保护,2006年,它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家寺的红军标语内容非常丰富,每条标语的内容都不一样,它将红军的思想与广西的现实相结合,地方特色非常明显。

  



(十七)龙胜红军楼

红军楼,原名龙坪杨氏鼓楼,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龙坪村,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整座鼓楼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进深10米、楼高10米,十六柱五重檐四角攒尖顶式鼓楼。一楼为过街巷,二楼为集聚、娱乐场所,是典型的桂北侗族过街鼓楼。一九三四年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平等侗族地区,红军就驻扎于龙坪寨。为了破坏侗民与红军的关系,派便衣特务半夜暗中纵火,红军中央等同志指挥军民奋力灭火,抢救出了杨氏鼓楼和鼓楼以南大片民房,并抓获了纵火特务,于第二日当众处决;并向受灾侗民发放了光洋救济。解放后,侗族群众称此楼为红军楼。一九七三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是依托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题写馆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其正门过街处为桂林古人类遗址宝积岩,侧面是抗日战争期间桂林行营办公厅。办事处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为三进两层木楼,大小房屋14间,小青瓦屋顶,最初为万祥醣坊,后由中央南方局租借使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主要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桂林各民族军民英勇抗战、文化抗战的历史,再现办事处从建立、发展到结束的整个光辉历程。主要对各领域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开展革命历史传统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十九)全州大坪村

大坪村是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凤凰镇下辖的行政村。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全州大坪古渡。河东为全州凤凰镇大坪村,河西为绍水镇洛口村。这是红军突破湘江第一渡。大坪村附近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湘山湘源历史文化旅游区(湘山寺)、全州湘山酿酒生态园、全州天湖、全州三江口等旅游景点,有全州蜜梨、全州文桥鸭、湘山酒、东山猪、全州禾花鱼等特产。大坪村与三里村、石沙村、塘底村、新民村、山头村、三塘村、棕树村、望高村、麻市村、大毕头村、翠西村、七里村、翠东村、水西村相邻。20208月,经过复查审核,大坪村继续保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二十)全州上刘村

上刘村隶属于全州县,相邻下刘村、石塘石脚盆村,风景秀丽,天蓝水清,英才辈出,位于全州两河镇南部,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村庄。上刘村风景优美,一条大河从村中流过,这条河发源于华南第三高峰宝界山。村里山清水秀,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就是大岩口(寨山洞),这个山洞洞内冬暖夏凉,与石塘石脚盆天坑里的地下河相连接,洞长大约8公里,洞内石笋林立,大到直径5米的石钟乳数不胜数。洞内有石笋、石蛋、石花、梯田、五彩池、地下暗河、瀑布等。红军长征时,红军在灌阳关塘一战后分为三路大军,其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的大军就是从村里路过。然而为总司令殿后的一个连在村口被国民党追上了,所有战士全部光荣牺牲了。这些红军战士就埋在距村里800米远的一棵大酸枣树下(现在也叫堆堆边红军烈士墓)。

  




(二十一)全州水澄村

水澄古村位于石塘镇东南角,踞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2公里,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水澄村宋代末年就有人在此定居,现有居民256户,800多人,水澄村因为出了一个背过毛主席的老红军,而名闻全县,这个人叫肖合清。19341130日,红八军团在全州县两河地域时遭到国民党桂军的猛烈攻击,激战后红八军团绕道石脚盆、水澄向湘江前进。有一群约五六十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相互搀扶着艰难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当他们从仙人桥进入石脚盆天坑群的山路时,被当地的民团包围,被迫跳下悬崖,这里被后人成为舍生崖,红军战士不幸全部遇难。这里地势险要,悬崖林立,最深处的垂直距离达到150米,这种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被当地人称作天坑,而这一片天坑群就是当年红八军团战士的殉难处。

  



(二十二)全州金屏村

屏山渡口位于全州县枧塘乡金屏村东北面的湘江两岸,为一古渡,渡口宽约500米,南北两岸为石山。古渡口接近湘江畔树了一块石碑,写着屏山渡口四个大字。前面有小字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四大渡口之一。渡口下方有一拦河堤。如今原渡口上已修建大桥。193411月中央红军突破重重封锁线到达湘江地区,30日晨,红一军团前锋和二师五团的部分战士从屏山渡口渡过湘江,与从大坪渡口过江的二师主力到觉山铺会师,设阻击战场阻击湘军。

  



(二十三)兴安界首红军堂

兴安县界首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兴安县界首镇。1934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时,朱德、杨尚昆在三官堂设立指挥部指挥红军渡江。红军走后,三官堂被国民党反动派炸毁,后于1936年由民间集资修复。修复后的三官堂分前、后厅,中间有天井,面宽13米,进深10.3米,建筑面积133.7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将三官堂改为红军堂。193410月,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两个纵队约8万人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江西、湖南省境内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于同年1126日进入广西的永安关、雷口关。28日、29日红军各军团、各师、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到达湘江东岸。除先头作战部队已于27日渡江之外,其余大部队于30日开始渡江。了解到30日红军首脑机关中央纵队、军委纵队要从湘江的上游界首渡江西进后,国民党驻守广西柳州的空军大队与广西桂军的空军大队共40架飞机,轮番对红军渡江之地界首渡口轰炸,何健、白崇禧则率湘军和桂军进行南北夹击,企图突破红军防线,夺取界首渡河点,将红军消灭在湘江西岸。在抢渡湘江的过程中,红军在界首镇三官堂成立了指挥部。三官堂现在保存完好。20065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

红七军前委会会议旧址位于全州县城中心路关岳庙(马皇庙)内,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06平方米。系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州民为崇尚三国名将关云长及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而建,故名。今存正殿,砖木瓦结构。穿斗式重檐歇山顶建筑,长l8米,宽17米,高11米,面阔三间,抬梁式结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3112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斌(邓小平)率领下进驻全州县城,并整休三日。前敌委员会在关岳庙内召开会议,决定放弃进攻桂林的冒险计划,纠正了李立三倾路线的影响,整编部队为三个团,部队向粤北进发,相机与江西红军会师,同意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和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部队由前委书记兼军政委邓小平全权指挥。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此后,红七军艰苦转战湘、粤、赣,历时大半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红三军团系列,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1999年,时年90岁的红七军老战士莫文骅中将为此次会议题词——扭转危局。红七军前委会会议旧址1989年被列为全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了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纪念馆。1997年被列为桂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十五)龙胜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顺风桥,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潘内村伟江河上。原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整座桥只有一跨度为30米的弧形拱跨,拱桥根据力学原理用粗圆杉木叠架而成,拱架梁木上横辅木板,瓦盖长廊接通两岸,长廊走道两旁设有长凳,供行人歇息,桥身正中一侧加配两个吊柱,壮作神台,供奉神象、神器。整座桥118.4平方米,桥长37米、宽3.2米、高8米,建筑形式独特,凝聚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是龙胜县境内唯一一座苗族单拱长廊式瓦盖桥。一九三四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湘江,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红九军团后卫部队在此桥(原老桥)阻击追兵,红军在来可以断桥阻适度,但考虑到党的民族政策,并没有把桥炸毁。在阻击战中,有十多名红军战士伤亡。解放后,称此桥为红军桥。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六)美国飞虎队遗址公园

飞虎队遗址公园(全称: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俗称飞虎队)的历史功绩,在当年机场旧址建设的纪念公园。该遗址公园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县的秧塘机场遗址上,当前保存有山洞指挥所、陈纳德将军观战石、飞机掩体等文物,是美国飞虎队现存唯一的指挥所遗址。1942611日,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俗称飞虎队),驾驶4P-40E型和8P-40B战鹰式战斗机驻扎在桂林,以秧塘机场为前沿基地对日作战。19433月,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19431223日,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前沿指挥部由昆明移防桂林,指挥部和指挥所分别设在秧塘机场两座山的山洞里。194410月,飞虎队撤离秧塘基地。其间,飞虎队及第14航空队在驼峰航线上动用近千架飞机和上万名航空地勤人员,来往运送了70多万吨物资和3万余人员,击落日军敌机2600多架,击沉或重创日军军舰44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为保卫中国南方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十七)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

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座落于广西灵川县城关第二小学校园内。纪念碑高16米,山式造型,碑体用花岗岩巨型石料叠砌而成,碑身刻有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碑顶矗立着游击队员振臂呐喊、神态各异的五尊铜像。1944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犯广西期间,桂北各族人民在中共桂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九支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寇侵略。19477月至9月,灵川、全州、灌阳、龙胜等县人民相继发动武装起义,遭到严重的挫折。723日,灵川县起义队伍在灵田乡起义成功后与全州、灌阳转移到灵川的同志会合,组成桂北游击队,在桂林市周围广大乡村坚持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反复围剿,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497月成立桂北人民解放总队,下属两个支队,十二个大队,至194911月止,部队发展到4700多人,摧毁了国民党桂林地区半数县和大部分区、乡、村政权,创建桂北十个县近百万人口的游击区,形成包围桂林市及夹击湘桂铁路的战略态势,为支援、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桂北,解放广西作出了重大贡献。桂北游击队先后有300多位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经广西区民政厅批准,19977月,中共桂林地区委员会和桂林地区行政公署在灵川县城修建了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1997年命名为桂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