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家谈】以计算为基、化AI成翼、为安全护航,助力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重大发展战略,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部署要求,即日起,学校融媒体中心特推出《“人工智能+”大家谈》栏目,陆续刊登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分享本单位、部门以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做法与成效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考,不断开创学校人工智能发展新局面。

本期论坛邀请到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副院长张敬伟(主持工作),由他深入分享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如何凭借学院在专业和学科上的深厚积淀,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开展的教育创新与实践成果。


以计算为基、化AI成翼、为安全护航,助力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AI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打造区域性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AI人才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培养AI人才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立足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瞄准AI人才所需,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专业筑基,学科领航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秉承“以实锻人、以能济人、以德化人”三维育人理念,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积极布局,育人育才,开拓进取。学院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SI全球前1%)、网络空间安全(广西一流学科),1个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有7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入选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将AI融入育人过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围绕专业人才AI能力培养所需,聚焦AI数理基础知识和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自主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兼顾控制理论与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坚持面向系统、软硬结合、兼顾工程应用原则,从“数据→算法→模型→应用→安全与伦理”5个层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践行“理论+实践+产教+创新”四融培养模式,从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三个层面强化专业人才AI能力培养。

(一)加强AI通识教育,点燃AI思维

面向AI技术快速发展挑战和学科交叉AI应用需求,构建了“1+X” AI课程包,即1个AI伦理与AI安全通识模块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AI算法分析”等X门AI专业课程,强化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借鉴课程思政模式,将AI通识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激发学生借力AI方法和工具提升专业能力。

(二)AI赋能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充分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和AI教学工具,构建“课前测基础-课中测态度-课后测能力”的教学模式,拓展线上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服务,支撑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课堂在时空与认知维度的局限性。在《数据挖掘》课堂上,基于Jupyter Notebook开展实时代码协作,动态监测学生代码编写进度,自动标注常见逻辑错误并推送优化建议。课后,基于AI作业批改系统评估结果准确性,同步解析代码结构,生成多维能力雷达图。这种“感知-交互-反馈”闭环沉浸式教学,让学习和引导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韧性。

基于Jupyter Notebook实时代码协作实况


(三)组织创新活动,提升AI应用能力

构建“实验提升-技术强化-系统应用”AI能力培养机制,打造 “基础+进阶+综合”三级进阶实践体系,推动学生AI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依托智能控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平台等开展多层次实验训练,夯实AI相关基础;聚焦AI典型应用场景,全员参加智能小车设计实训和广西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等,驱动AI技术应用强化,让学生获得AI能力进阶提升;以校企联合实验室、教师科研为载体,围绕智能应用嵌入企业真实工作流,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团队按需完成各环节任务,综合提升学生AI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参加各类科创赛事


三、有组织推进AI科研,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面对AI领域蓬勃发展,紧跟前沿研究和产业动态,有组织布局AI技术创新与应用团队,响应社会服务需求。

(一)精准布局,助推高质量成果产出

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的模范引领作用,组建了富有创新和工程能力的AI技术研究团队,以早期成立的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院、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元宇宙研究院、国产安全自主可控研究中心等为平台,积极布局AI前沿领域,为AI科技创新、AI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院教师团队在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图像图形智能处理、水下视觉与智能系统、AI安全与AI伦理等前沿领域深入探索,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在IEEE汇刊、AAAI等权威期刊和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二)聚焦AI赋能,多领域彰显落地实效

智慧旅游领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支持,解决了基于大规模数据的旅游资源推荐、基于高精度定位的旅游景点导览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自主可控的智慧旅游大数据云平台及相应的软硬件系统,在自治区、市、县三个层面部署使用,支撑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遴选为全国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连续3年写入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截至目前,研发的智慧旅游应用系统注册用户达1579万人,研发的遇龙河全域旅游系统在码头监管、游程管理、网络舆情分析、旅游数据直报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和旅游服务能力。

智慧旅游成果获奖和遇龙河全域旅游系统


医工交叉领域,与广东省人民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口腔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承担了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在多模态肺癌图像处理、眼部图像分析、口腔三维建模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研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及管理系统实现了药房管理、药库管理、物资管理、住院系统、医保智能审核系统、DRGS预分组、电子病历等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研发的农村家庭医生PAD系统,有效解决了农村就医难问题,方便了村医建档、签约、随访等工作。

智慧海洋领域,依托广西得天独厚的沿海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充分践行“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战略,开展了面向智慧海洋的具身智能研究。已研发出水下主从式高动态范围三维全景感知探测设备、高性能水下机器人虚拟验证平台等多款水下机器人设备,为海底救援、考古、探伤等水下作业提供了新型技术手段和实用装备,提升了我国在水下感知及探测领域的科研水平,助力了海洋经济发展。

水下机器人与三维成像应用


大模型及系统应用方面,全区首创人社智能服务大模型,已在桂林社保大厅、百色社保大厅试点部署;研发智能审读大模型,提高了出版物校审的质量和效率;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利用AI技术提高了疫病监测和防控的精准度;工业生产领域,成功研发了炼焦智能火落识别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内生安全防护系统等,为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安全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社保大模型+数字人


(三)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凸显AI服务品牌特色

基于在AI领域的深耕和成果,目前已与自治区公安厅、广西水利发展集团等共建联合实验室,致力于AI技术创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借力地理位置优势,主动作为,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AI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与老挝国立大学联合承担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基于AI的替代种植技术研究;与缅甸仰光计算机研究大学联合承担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时空智联信息技术攻关及应用拓展。

与自治区公安厅共建联合实验室


四、未来发展思路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扩影响”理念,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AI赋能产业发展、AI与安全互促互融等领域,在AI专业人才培养和AI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展现价值,推动学院在AI新时代持续高质量发展。具体将围绕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将AI思维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倡导提升教师AI赋能教学能力,培养专业领域能力和AI创新应用能力兼具的专业人才,为服务新时代发展供才;

(二)聚焦“计算机、AI、网络安全、密码”四条主线,持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建“潜心育人有成效、科研创新有成果”式团队,为做“顶天立地式”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团队创造舞台、提供机遇,为助力新时代发展蓄才;

(三)持续夯实现有平台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团队凝聚影响和学科特色塑造作用,同步做好AI赋能科研和科研赋能AI两条通道的工作,进一步推动AI与安全交叉融合研究,在AI安全、AI伦理等领域展现新作为,凸显新特色;

(四)积极响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充分挖掘AI、安全等领域能力,适时适地有组织地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服务工作,做出AI赋能产业品牌性成果;系统研判东盟发展所需,统筹学院AI所能,力争在东盟国家产出有影响的落地成果,为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