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张文涛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图)

  

破圈向前,追光向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5913日星期六7:30;花江校区田径场)


校长  张文涛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各位家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在庆祝建校65周年的荣光时刻,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12700余名新同学加入桂电大家庭。你们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为这座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学术殿堂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路陪伴你们成长、给予你们支持的家人和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十天前,我们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铁流滚滚,战鹰呼啸,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不仅彰显了我国日益强盛的国防实力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更以震撼人心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当看到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方阵缓缓走过,当先进的电子信息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等尖端科技成果惊艳亮相,相信每一位桂电人都会心生共鸣正是无数先辈以科技自强为民族铸盾,才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科技报国”,才让“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你们这一代青年成长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见证着科技强国的壮阔征程,更肩负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重任。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桂电于荒芜中野蛮生长,在奋斗中发展壮大。从建校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桃李芬芳;从简陋无比的草棚课堂,到繁花似锦的全国文明校园;从单一学科的蹒跚起步,到专业集群的融合发展,桂电人在历史长河里书写了许多破圈故事,在时代岁月中谱写了许多追光篇章。

六十五年栉风沐雨,桂电人以拓荒者的姿态书写了办学突破的创业史。1960年,学校以“桂林机械专科学校”之名诞生,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桂电人在草地、树林里上课,用油毡纸搭棚当食堂,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站稳了脚跟。1980学校升格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开启本科教育;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在桂电的发展史上,我们概括为“四易校名、八改归属”。从单一校区的简陋校址,到如今4个校区6000余亩的育人版图,这见证着办学空间的破圈;从最初的百余名师生,到全日制在校生超40000人的规模,这彰显着育人维度的拓展。如今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印证着桂电人敢闯敢拼、惨淡经营的拓荒精神。这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家业”,凝结着代代桂电人的汗水,来之不易。

六十五年弦歌不辍,桂电人以创新者的姿态铸就特色立校的发展史学校从“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的初心,到深耕国防军工领域的坚守,再到融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担当,桂电人始终以创新思维激活发展动能,让学校具备了电子信息、国防军工、面向东盟等特色。目前,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9个,本科专业在“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上榜率达92%;两度斩获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2025年在该赛事实现了一等奖和奖牌总数全国第一的佳绩,近十年学科竞赛总排名全国第44位;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联盟吸纳近200家单位。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品牌价值,是桂电人用创新智慧垒筑的高地,弥足珍贵。

六十五年初心如磐,桂电人以担当者的姿态谱写了服务家国的奋斗史“国家所需,地方所盼,桂电所能”是植根桂电人骨子里的信念。改革开放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桂电人主动对接国家电子工业发展需求,在雷达、通信等领域默默耕耘,为行业发展输送骨干力量。进入新时代,桂电人更是勇担科技强国使命,积极参与北斗导航等国家层面战略技术研发,抢占细分领域创新高地,一大批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前,学校主动服务广西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牵头组建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助力八桂大地产业升级;与南宁携手推进南宁研究院“113工程”,与桂林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将智力资源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大学的价值,体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是桂电人的不懈追求,铭记在心

同学们,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镌刻的是一代代桂电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正德厚学、笃行致新”的奋斗航标,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桂电精神。从今天起,这份滚烫的精神洪流,将沿着时光的脉络,融入你们的机体,支撑你们勇往直前。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富活力、最敢尝试、最能突破的黄金时期。它不应是茫然“焦虑”的内耗,更不是妥妥“躺平”的颓废,而应该是“破圈”的青春,“追光”的新程。愿你们在桂电这片沃土上,大胆探索未知、突破边界,用心体验每一次奋斗的欢欣、每一次挫折的洗礼,把每一个为目标拼搏的坚定脚印、每一程为理想奔跑的炽热身影,汇聚成照亮自己、亦点亮时代的璀璨星河。在这里,我有四句话和大家共勉。

第一,希望你们破“知识边界”之圈,追“融合创新”之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被动接受已知、重复旧知,而在于主动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真正的课堂没有围墙,真正的学习永不设限。由14位不同专业背景教师构成的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团队,用8年时间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条稀土熔盐电解自动化生产线,带动合作企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信息与通信学院今年刚毕业梁栩嘉同学,在学好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同时,广泛涉猎机械、计算机、材料等方面知识,积极投身社团活动与多元实习,多学科知识融合助力他成功入职小米。卓越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地带、来自边界的打破与重塑。同学们要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主动拆掉思维里的墙,勇敢走向跨学科课堂、跨界实验室和交叉科研项目,在融合中触发灵感,在碰撞中激发智慧,追向“敢跨界、勇突破、会融合”的创新之光。

第二,希望你们破“内卷焦虑”之圈,追“从容奋斗”之光。“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真正的挑战,不在于与他人竞速,而在于向自己宣战。真正的成长,不应是好高骛远,而应是久久为功。今年刚刚毕业的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张路轩,入校时是预科班的“垫底”,但他从未在乎过这个标签,只在乎每一天自己有多少进步。他挑战自己的就是每天必去图书馆,日复一日进行口语训练。是“耐得住寂寞”的稳步积累让他考取北京大学硕士生。北海校区“深藏blue”学生战队,他们夜以继日进行代码训练,把与全球对手切磋作为提升自己的机会,每一次比赛后都进行复盘,分析自身团队的弱势,甚至多于分析对手的优势,不断改进竞赛中的薄弱环节。这个暑假,他们成功摘得华为ICT大赛全球特等奖。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急匆匆地通关,而在于沉下心来、找准节奏,让每一步都走稳、走好。同学们要学会拒绝内卷焦虑,用扎实的行动代替空泛的比较。把认真学好每一门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对待每一次挑战作为自身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在属于自己的时区中踏实耕耘,追向“有思考、有感悟、有温度”的从容之光。

第三,希望你们破“自我中心”之圈,追“协同共生”之光。“独行快,众行远”。成长的真谛,不在只身奋战的孤勇,而在协同共进的智慧;真正的突破,非闭门造车的蛮干,而是群策群力的创造。信息与通信学院李晓欢教授的经历,正是协同力量的生动诠释。他深耕人工智能领域16年,既扎根学术,又主动走出实验室,携手五菱汽车研制出广西首台自动驾驶电动观光车;与企业合作开发空地一体监测系统,三年迭代6次、构建17AI模型,成为产学研典范桂电留学生舞龙舞狮队,则展现了跨文化协同的精彩。这支由“一带一路”沿线10余个国家留学生组成的队伍,在训练中精准配合,将狮子的腾翻跳跃演绎得生动传神。不同肤色的手臂共托龙脊,既勇夺中国大学生锦标赛双料冠军,更让文化交融的星光照亮赛场,彰显协作力量。同学们既要专注个人成长,更要打破封闭壁垒:参与社团协作、投身团队项目、融入跨专业团队,在倾听中拓视野,在包容中凝合力,在共进中实现价值,追向“善协作、能包容、共成长”的智慧之光。

第四,希望你们破“迷茫懈怠”之圈,追“使命必达”之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青春的迷茫或许难免,但使命是拨开迷雾最亮的灯塔。我校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孙希延老师,深耕北斗时空领域数十载,带领团队实现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研发的地质灾害预警技术推广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她的科技梦想走向广阔宇宙。2011届校友黄恒礼,没有纠结于“我能做什么”,毅然投身乡村振兴,用数字技术与项目智慧带领贫困村蝶变为3A级景区,以实干诠释担当。一旦个人的理想汇入时代的江海,生命就有了澎湃不绝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同学们应时常叩问内心: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大学四年,同学们不仅要涵养专业之能、锤炼意志之坚,更要砥砺家国之情、担当时代之责,把“使命必达”写进行动的每一步,让青春在矢志奋斗中,追向“有理想、肯实干、敢担当”的使命之光。

同学们,青春的浪漫,本就是敢破千万圈,敢追万束光。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桂电最新鲜的血液、最奔涌的后浪。请你们勇敢地去闯、大胆地去试、真诚地去活。期待你们把大学岁月过成一首热辣滚烫的诗,为未来人生铺就一条宁静致远的路。

最后,愿你们破圈向前、追光向远,无愧自我、不负时代,在桂电书写属于你们的故事和精彩!

谢谢大家!

张文涛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现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