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信息与通信学院网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2025年招生简章

发布者:吴昌灵发布时间:2025-05-12浏览次数:19

学院简介

信息与通信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本科学生34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9人、教授66人、副高74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超过52%

学院聘请孙家栋院士为院士顾问,聘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廖桂生教授,国家杰青张首刚教授为八桂学者。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资助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优秀教师1名;广西八桂学者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5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2人。拥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设有2个院士工作站。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工程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均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国家级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电路实验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1门;电子电路实验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等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通信电子电路、通信原理等10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中国-东盟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院是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支撑单位,拥有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宽带通信与信号处理、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通信研究所、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等10个研究基地。

学院是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共建单位之一,桂电-华为鲲鹏联合创新中心重要支撑单位之一,与华为公司开展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与中兴、美国国家仪器NI、美国德州仪器TI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有一批校企合作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和教学实验室体系。

学院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前沿,社会服务对接国家战略,近五年科研总经费1.3亿元。在无线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卫星导航、微波与天线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国防、省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0余篇,EI收录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3部,专利200余件。

学院坚持“规范要求,严格管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五年,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0项,尤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最高奖“TI”杯,在近三届共获得10个国家级一等奖;连续四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学院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且就业质量高,毕业生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电子信息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深受社会广泛好评。

专业招生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五个专业按专业招生。


(一)通信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专业始建于1980年(原无线电通讯专业),2000年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2003年评为广西首批精品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是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专业(2010年)、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广西优势特色专业(2012年)、广西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2015年)、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018年),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认知无线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雄厚的学科支撑。

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通信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务实创新,擅长无线通信、通信网络及通信信号处理等通信工程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扎实的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备通信工程专业实践和专业综合 能力,能够胜任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络、计算机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的科 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具备与工程师水平相当的能力要求:

1.具有适应通信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和无线通信新技术、随机信号分析、通信网络及系统发展等专业知识,为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积极跟踪通信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3.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通信工程领域相关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带领团队完成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 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通信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在解决通信工程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通信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该领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够就通信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终身学习:对通信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理解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并进而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知,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随机信号处理、通信原理A、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移动通信系统、现代通信网络技术、锁相技术、扩频技术、信道编码、信息论。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分析及处理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验、机械工程训练、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通信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学制4年,修业期限36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源于1980年建校之初,1998年设立,是国内首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本专业是国家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本专业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广西特色专业。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认知无线电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厚实的学科支撑。

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务实创新,擅长图像与音视频处理、智能信号处理及雷达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备扎实的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与工程师水平相当的能力要求:

1.具有适应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积极跟踪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3.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带领团队完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有效思路,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正确理解设计需求,考虑所需系统、单元、器件、加工工艺,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设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与性能评估,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解释,同时利用信息综合的手段,得出所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正确、有效及合理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备对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能力,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分析、处理及性能评估,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局限性。

6.工程和社会:在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基于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A(外文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A、计算机网络、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随机信号分析基础和机器学习。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C 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A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实验、机械工程训练、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专业工程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和毕业设计。

 

(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建于2001年(源自于无线电通讯专业,1980年),是广西最早、全国较早开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广西“十三五”规划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通信天线与微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实践平台,围绕天线、射频、光电子、光通信等特色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2019年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扎实的电磁场与微波、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微波技术与天线、光电子应用、电子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 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与工程师水平相当的能力要求:

1.具有适应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和电磁场与微波、光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积极跟踪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3.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电子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与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带领团队完成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 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问题的有效思路,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正确理解设计需求,考虑所需系统、单元、器件、加工工艺,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设计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与性能评估,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解释,同时利用信息综合的手段,得出所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正确、有效及合理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备对现代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能力,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分析、处理及性能评估,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在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评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跨学科适应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综合运用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就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有明确的认识,理解其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光学工程、微波技术、光电子学(双语教学)、光通信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磁兼容、微波电路及 CAD 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验、微波光波综合实验、机械工程训练、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学制4年,修业期限36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前身是微电子学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并正式招生,是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置的本科特色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批硕士点,2004开始招收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依托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成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重要的共建专业。

本专业立足于产学研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掌握集成电路与器件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关键核心器件和电路系统产品研发的工程创新型人才。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突出电子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器件与工艺、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扎实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能够胜任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与工程师水平相当的能力要求:

1.具有适应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基础、数理知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知识,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积极跟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 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3.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带领团队完成微 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正确理解设计需求,考虑所需系统、单元、器件、加工工艺,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设计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与性能评估,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解释,同时利用信息综合的手段,得出所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正确、有效及合理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备对微电子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能力,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分析、处理及性能评估,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中存在的局限性。

6.工程和社会:在解决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基于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微电子和技术发展规律有明确的认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 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微电子器件工艺(双语教学)、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基础、现代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VLSI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验、通信原理实验、IC设计基础实验、电子认知实习、机械工程训练、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学制4年,修业期限36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导航工程专业

一、专业概况

导航工程专业属于测绘类专业,是测绘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交叉性较强的专业,是服务国家地理信息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IT产业、数字经济建设、航天强国建设的工科类专业。

本专业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突出在导航、信息、通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专业依托“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时空信息与智能位置服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西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北斗/GNSS中心”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立足于产学研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导航、信息、通信等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关键核心产品和系统研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专任教师19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7(36.8%),兼职博士生导师 4人,博士学位教师8人(42.1%),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广西优秀专家1名。本专业教师近几年分别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科研奖项。科研设备有卫星信号模拟器、高精度接收机、精密授时、微波矢量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多通道数采集系统等高端仪器设备,总值1360余万元。专业教学实验平台有卫星导航接收机实验平台、多系统融合实验平台、惯性导航实验平台、导航与位置服务实验平台等。已经与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长海发展有限公司、海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海军测绘所、深圳中冀联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展开了校企合作,建立中国-东盟卫星导航联合实验室、GNSS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交换生、留学生的教育培养等达成合作意向,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需要。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行业、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扎实的卫星导航软硬件设计、高精度定位算法、位置服务与电子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导航工程专业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与工程师水平相当的能力要求:

目标1具有适应导航工程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够融合工程数理知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等专业知识,为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提供解决方案。

目标2积极跟踪导航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具有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系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并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目标3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导航工程领域相关工程活动中,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带领团队完成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项目。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十二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导航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导航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出解决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导航工程问题的有效思路,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正确理解设计需求,考虑所需系统、单元、器件、加工工艺,运用工程设计方法,能够设计针对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的设计、研究与性能评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具备对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开发能力,对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分析、处理及性能评估,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技术、资源和工具在解决问题中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在解决导航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基于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导航工程领域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理解和评价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导航工程领域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导航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外文教材)、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外文教材)、通信原理A、卫星导航原理、GNSS接收机与高精度定位、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实验、硬件描述语言实验、机械工程认识实习、基础工程设计、电子工程训练2、生产实习、导航定位信息处理设计/专业工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标准修业期限和授予学位

1.学制4年,修业期限36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