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共绘法治新章 擘画数智未来 扎实推进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

2025/11/26      编辑:      点击:[1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吴耀光、院长彭俊谈共绘法治新章,擘画数智未来,扎实推进数智时代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


共绘法治新章 擘画数智未来扎实推进数智时代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吴耀光、院长彭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学院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紧扣学校“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主动作为、拥抱变革、积极探索数智时代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铸魂育人: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法治根基

法学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学院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院全过程,确保法学教育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学院党委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健全党领导法学教育的体制机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课程为主导,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法治逻辑,着力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数智时代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融合创新:多维赋能,锻造时代所需的法治人才

数智时代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重在融合,贵在创新。学院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AI赋能-产教赋能-科教赋能-涉外赋能”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强化AI赋能,重塑教学范式

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在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法务智能体建构》《技术可控性》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建立计算思维。将《技术可控性》课程作为深度融合的抓手,引导学生剖析算法歧视、数据隐私、自动驾驶侵权等前沿法律问题。学生通过法务智能体设计,开展智能合同审查、证据分析实验实训,在人机协同中锤炼能力。

教学方式上,学院全面贯彻“环境融合-应用融合-价值融合”理念。第一,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与学情动态跟踪。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支撑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第二,以《民法学》课程四国语言(汉语、英语、越南语、泰语)数字人形象,面向东盟实现多语种教学场景,探索应用融合。第三,在价值融合环节,借助AI工具不仅提升教师备课效率与教学精准度,也助力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

(二)深化产教赋能,贯通育人路径

学院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在本科生实习实践不少于14周的基础上,面向2024级国际经贸规则、知识产权两个专业共135人,启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学院计划自2026年6月起安排约18周的实习实践,除认定为专业实习外,还可申请认定模拟类课程成绩。通过构建由实习单位、个人、团队互评及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以笔试、口试及实例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行全过程、多维度考核。学院将进一步拓展与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知名律所及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制定实习方案与考核标准,确保实习内容与行业前沿、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打造高质量实习实践环节,真正实现“在实践中育人、在实战中成才”,力求破解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

(三)推进科教赋能,激发创新潜能

学院以2024级知识产权、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为试点,向学生开放占试点人数16%的22个“科教融汇育人项目”岗位。学生通过申请加入项目,可将项目成果用于替代毕业论文或部分专业任选课(最高10学分)。为确保培养质量,学院设计了项目遴选、过程管理方案,引入“小同行”对拟替代毕业论文的成果进行严格实质性考察,为学有余力、志在科研的学生开辟拔尖创新通道。

(四)打造涉外赋能,聚焦东盟视野

立足广西区位优势,学院强化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研究,拓展与东盟法律机构的合作。学院将依托国际经贸规则、知识产权等专业优势,聚焦东盟国家法律制度、跨境投资贸易规则、数字跨境等重点领域,强化东盟法律研究,服务广西对外开放,并积极选派师生参与中国—东盟法学论坛、涉外法治人才研讨会等高层次交流活动,搭建与涉东盟法律机构的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法域实践能力。

三、未来展望:矢志前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面向未来,法学院将始终高举信仰之旗、走好创新之路、彰显开放之姿,从以下三大方向持续发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稳立德树人之舵

学院将一以贯之地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院各环节、全过程,不断健全党管人才、党抓教育的体制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引导师生坚定法治信仰,筑牢政治忠诚,确保法学教育始终沿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二)深化AI赋能,实现智慧教育新目标

一是推进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变革。学院将继续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采用“法学+AI”的课程设置思路,未来进一步设置“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法学”等课程;二是推动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变革。更新法学教学中的数字化设备,并在全院推广人工智能辅助备课;三是加强教学评测与反馈的数字化应用。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等数字工具开展教学评测与反馈,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平台进行精准化和动态化的学习与成绩评估;四是提升法学院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数字化素养和数字技能,打造一支既懂法律学科又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持续建设“法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同时,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法律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增强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

(三)聚焦东盟定位,构筑涉外法治育人高地

学院将充分依托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持续强化在国际经贸规则、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的特色建设,深化对东盟国家法律制度与跨境贸易规则的研究。积极拓展与东盟各国法律机构、高校的务实合作,搭建师生交流、学术研讨、实习实践的高水平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东盟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AI赋能”为创新引擎,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关键路径,以“工法交叉”“面向东盟”为特色方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法治实践能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有信心建成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高水平应用型法学院,为法治中国与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桂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