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聚焦人才培养,强化数智赋能,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11/21      编辑:      点击:[1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党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中彰显担当作为,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融媒体中心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专栏。本期邀请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龙雪梅、院长刘期怀谈聚焦人才培养,强化数智赋能,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人才培养,强化数智赋能,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龙雪梅、院长刘期怀


我校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立了“全面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深刻领会学校党委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广泛凝聚共识,紧扣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将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围绕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定不移走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人才培养是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统领学科专业建设全局。

一是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一流育人生态。依托学院三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持续深化数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着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激发学生对数学本源问题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通过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平台,推行小班化教学与导师制,为优秀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通道。学院致力于营造严谨开放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根基、敏锐的逻辑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持续推进国家和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石,专业建设是学科成果的体现。学院一方面持续加大对数学传统优势方向的投入,力争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等新兴交叉方向,主动对接学校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布局,通过设立交叉课程、共建实验室、联合项目攻关等方式,培养能够解决关键领域技术中数学问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是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赋能人才培养。学院将扎实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教融汇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应用统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本科生四年一贯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举措》相关工作,以2023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为试点,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的改革探索。依托自治区级、校级、院级实习实践基地和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高校数据分析与计算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课题,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产业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同时,持续拓展企事业单位实习资源,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为学生未来学术发展或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公共数学教学,服务全校人才培养大局

公共数学教学是学院的立院之本,更是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夯实学生数理基础、培养严谨逻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因此,学院致力于推动公共数学教学从传统基础支撑向创新赋能转型,举全院之力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数学保障。

一是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学院以自建SPOC课程和自编分层习题集为基础,以跨学科应用案例库和项目式课程资源为核心特色,系统推进资源建设。目前已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自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5门SPOC课程,配套编写“基础+提高”分层习题册,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院还与各工科学院协同创新,共建紧密结合专业背景、富有时代特色的公共数学应用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数学模型》等项目式课程。这些资源按照“基础核心+模型方法+拓展应用”的知识圈层模型进行组织,有效打破了公共数学的传统壁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推进人工智能与数据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精准化教学。通过全面接入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追踪与智能管理。平台不仅支持在线测试、课堂互动等智慧教学场景,更赋能多维度、精细化的教学评价与管理创新。基于平台学情数据,教师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知识薄弱点,实现从“统一教学”到“个性关注”的转变,为不同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一章一测”等常态化评估数据可即时分析,结合无纸化阅卷系统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精准研判,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靶向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形成“评估-反馈-干预-改进”的教学闭环,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与教研体系,强化公共课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包括资深教授、科研骨干在内的高水平教师投身公共数学教学。通过调整年度考核中的教学贡献权重等措施,切实提升公共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建立常态化教学研讨与培训机制,深化教学法研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公共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三、强化交叉赋能与区域策源,为广西发展注入数智动能

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学院必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数学基础科学的“底座”支撑作用,将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转化为学科发展动能,系统推进学科交叉与有组织科研,精准服务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AI前沿,构建“数学+X”交叉学科生态。以“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与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等校内优势学科的融合。重点围绕机器学习理论、计算机视觉的几何方法、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概率模型等方向开展联合研究,强化AI前沿算法的源头创新能力。面向广西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联合推进工业智能优化、交通流模拟与预测、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等研究,推动数学建模与仿真能力成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工具。同时积极布局生物信息学等新兴方向,运用统计学习与拓扑数据分析方法,为基因组学、药物靶点发现等提供数学支撑。

二是对接区域战略,形成以实际问题为牵引的研究体系。围绕“西部陆海海新通道”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等广西重大战略,系统构建以实际问题为牵引的应用数学研究体系。每年举办“数学赋能产业”系列研讨会,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交叉学科生态体系。组织科研团队主动对接蔗糖、水果、林业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开展病虫害智能预测、产量精准评估、智慧灌溉决策等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形成一批可落地的数据建模解决方案。通过学科团队优化重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地方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服务地方”与“学院发展”双向赋能、良性循环的新格局。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数学+统计+产业”协同育人体系。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有机联动,推动研究生培养贴近产业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设“数学建模与广西实践”专题课程及系列前沿讲座,将数学方法与统计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与科研全流程。全面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对接地方政府与重点企业需求,实施“数学理论+统计方法+行业实践”的多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强化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构建模型、分析数据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年重点建设2–3个校企共建的数学与统计应用产学研基地,协同开发涵盖农业、医疗、物流等广西特色产业的数学建模案例库与统计实训平台。健全“师生协同、驻点实践”的一体化研修机制,每年选派2–4名青年教师与40–50名数学、统计相关方向研究生,赴合作单位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实践,重点提升基于数学建模与统计分析的产业问题识别、数据驱动决策与系统优化能力。通过课程共建、平台共享与师资共聘,实现“数学基础-统计方法-行业应用”全链条融合,持续增强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实效。

数学是科学之母,更是引领技术革新的不竭源泉。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将聚焦内涵、追求卓越,通过锻强学科、铸育人才,为学校发展赋能,为社会进步注入磅礴的数学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