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3月4日和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隆重开幕。我校师生第一时间收听收看全国两会盛况,通过多种途径持续关注两会动态,在全校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
校党委书记唐平秋:2025年全国两会,擘画了美好蓝图,吹响了奋进号角。《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务实,可操作性强,其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容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扎实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各项改革工作,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部署要求,全力抢抓人工智能重大发展机遇,助力广西人工智能建设跑出“加速度”,不断彰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桂电担当。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文涛: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置于全局高度,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等战略方向,为高校发展锚定了时代坐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打造电子信息领域“高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智慧教育生态,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桂电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南宁研究院院长孙希延:我现场聆听了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积极响应国家和广西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科技成果,着力培养高品质人工智能人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校长助理、北海校区校长陈名松: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北海校区干部师生高度关注。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会议动态,对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高度认可,如经济稳健增长、民生持续改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内容,更是引发热烈讨论。大家对2025年发展充满期待,相信在新政策推动下,各领域将取得新突破。我们将立足本职,潜心教学科研、努力学习知识,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王玥: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一直以来,教育、科技、人才是高校高度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数字化素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切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产学研合作处(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处长/主任马传国: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5年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建设等,为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深入领会两会精神,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广度,扎实推进有组织的产学研活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努力为我校服务地方贡献力量。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敬伟: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倍受鼓舞,信心十足。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浪潮引领经济变革的趋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为建设壮美广西,助力学校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今年的两会召开让人感到无比振奋,也充满期待。在人工智能大浪潮下,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学校,思想解放和求实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各类“人工智能+”平台加紧建设和全面铺开,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和从事跨学科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在党和国家正确有力引领下,我觉得新的一年一定会大有可为,通过不断求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舒福灵:干字当头,破浪前进。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令人欣喜。展望未来,2025年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坚持“铸魂育人、琢料成才”工作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依托电子信息材料科教资源,培养好新材料、新能源人才,助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书写精彩篇章。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光喜: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过去一年,人工智能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2025年,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我们将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信息与通信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钱俞静:我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心潮澎湃、倍受鼓舞。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商学院本科生曹纯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这让我深受启发。作为商学院学生,我希望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经济领域深入研究,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策略,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我计划通过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在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管理领域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师黄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与我们二十载的教材建设实践高度契合。《电子测量与仪器》自2005年首版问世至今,历经5版修订,总印量逾10万册,先后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评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规划纲要对“教材数字化转型”作出了部署,我们将着力构建“纸质+数字”融合出版新范式,以优质教材培育新时代仪器英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崔钟方:作为研究生,我深刻感受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建设”等部署对青年学子的深远意义。当前,学校正在以“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强化电子信息学科“高峰”建设的同时,明确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我们既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更是理论创新的践行者,后续,我将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立足专业深耕理论,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服务地方,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